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云南鲜花市场在哪里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 ;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 、秀美为基调。 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1民族在服饰景观上也呈现出多样性。同是1种民族.居住在山地的与居住在坝区(小盆地)的民族服饰比较,有明显差别。山区全年气温比坝区低,偏于冷凉,气候变化大,1日多变,加上风大、潮湿,给人们的表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例如, 白族服装只是适合大理坝区的气候,住在海拔较高的洱源西山的白族,为抵御寒冷,身上则拉羊皮,并且1年4季如此。 大理山区高海拔地带的彝族,绝大多数人都常年按着整张羊皮做成的羊皮褂,女的还有1个既作为护腰又当做饰物的圆形绣花白团毡(彝族叫“裹背”)。这种服饰在坝区的白族和其他民族中是见不到的。 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直接的影响 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滇西畜牧业较发达,普遍养羊,有的还饲养牦牛,能确保羊皮和羊毛、牦牛毛用于人们表装的需求,从牲畜养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民族服饰的制作,在4十多年前多数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近几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手工业逐渐让位于机械加工业,工业棉、毛织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各民族制在用料来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管如此,人们在喜爱各种新衣料的同时,对各类具有传统特色的衣料仍保持着深探的感情。从形制特点看,由于云南民族众多,服饰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大致有: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 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 ; 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 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4种类型。如细致划分估计不下几十种。 花了积分从百度文库里找到的!求最佳答案!。

云南鲜花市场在哪里



2、云南鲜花市场在哪里

云南南部的少数民族是



3、云南南部的少数民族是

傣族云南少数民族着装介绍【傣族】  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傣族服饰不仅给人1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1根精致银腰带。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她们仿佛1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云南白族【云南白族服饰】  凤凰帽”盛行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邓川1带,那里的姑娘对“凤凰帽”可是情有独钟。白族姑娘用两片姑娘用两片鱼尾形的帽帮缝合成凤凰鸟似的帽身,后帽檐有2寸来长、稍稍上翘的“凤尾”,前帽檐正中有用白银镶边的帽花,帽花边缀满了玉石饰品,帽花上还插着1朵5彩丝绸花。无论是谁见了“凤凰帽”,都会夸赞它的美丽。  传说凤凰帽为为了纪念1对不畏强暴,为民除害的孪生姐妹。很久以前在大理洱源1带有1对孪生姐妹,她们不但聪明美丽而且勤劳勇敢。在1年秋收季节里,由于她们的辛勤劳作换来了5谷丰收,各种各样美丽的鸟儿在凤凰的带领下来自她们表示祝贺,凤凰还把自己的帽子送给了这对姐妹。美伦美奂的凤凰和美丽姐妹成为了残暴国王眼中的猎物。这位国王平时鱼肉人民,祸害乡里,人民早就怨声载道,他不仅想把凤凰据为己有,还垂涎于孪生姐妹的美色。国王把姐妹俩捉进宫中,姐妹俩为捍为自己的纯洁而与国王勇敢搏斗,并机警地杀死了这人暴君,为民除害。为了缅怀这对勇敢的孪生姐妹,洱源、邓川1带的白族姑娘都戴起了“凤凰帽”而且世代相传。  “凤凰帽”是白族姑娘纯洁美丽、机智勇敢的象征。了解了凤凰帽的传说,当您看到戴凤凰帽的白族姑娘时,您1定会由衷地感觉到她们的美丽。  以白族人生活为蓝本的影片《5朵金花》,曾经风靡中外。影片中苍山,洱海的美景。蝴蝶泉边的歌声,3用街的赛马会令人魂萦梦牵。英俊的白族小伙阿鹏,美丽的白族姑娘金花,所穿着的民族服饰,更是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族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的衣服最大为尊贵。男子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着对襟短褂,下着白色长裤。女子服饰更为艳丽,色彩对比艳明,穿着白色,浅蓝色,粉红色等右衽上衣,外玫瑰红,紫红,黑,蓝色的褂子。未婚少女梳独辫,末端系着鲜红的头绳。然后将独辫绕在白色头巾上,腰系绣花短围腰。把白族姑娘装扮得像是1朵朵艳丽的山茶,亭亭玉立。  白族的服饰历史悠久,在1千8百年前,白族人就织出了著名的“桐华布”。早在“南诏”、“大理”时期,白族服饰就已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色。  大理有“文化古城,妙香佛国”之称。白族人热爱生活,有爱花、爱美的传统。“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云南”。大理白族视茶花为美的象征,在家里的房前屋后遍植茶花,在衣服上也要饰以茶花,在衣服色彩的选择上,也喜欢用白上衣配红坎肩,就象在春雪中绽放的山茶花1般。白族服饰,美观大方,朴实、健美,这样的服饰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和对生活的热爱。云南撒尼人【云南撒尼人的服饰】  撒尼人是彝族的1个支系,分布于云南省石林县境内。他们勤劳、善良、活泼。别以为撒尼人与撒梅人的名称只差1个字,服饰会很相似,其实撒尼人与撒梅人的服饰截然不同。著名影片《阿诗玛》就是根据彝族撒尼人著名民间长诗改编的。影片吸引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阿诗玛的故乡——石林。影片中阿诗玛和阿黑哥的服饰就是彝族撒尼人的服饰。撒尼人的服饰在彝族可是颇具特色的。撒尼男子是用麻布缝制的对襟式无袖短褂,绣以图案式花纹,缀以蓝色或其它色布的衣边,穿着在身,显得大方、朴素、健美。  撒尼女子头上戴5彩花帽,这种花帽由各种颜色的条带拼镶而成,顶端与双耳垂直的地方,插有1对3角形绣花的角,当姑娘有了心爱的人,就会把它们取下来,作为信物送给他。帽檐上下两端用银泡、白珠或贝壳来装饰。用数串小珠串系于双耳边,1直垂到胸前,走起路来叮珰作响,吸引人们的视线。撒尼女子上衣为右开襟高领长衫,领口和袖口用彩色花布或精美的刺绣的镶边。腰间系1块红色或黑色的围腰,围腰上也绣着各种彩色花纹图案,下着彩带镶边的蓝色、白色、黑色长裤,穿绣花布鞋。这样的服饰把撒尼姑娘衬托得俊俏秀丽。  撒梅人是彝族的1分支,分布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红河州、楚雄州等地。“鸡冠帽”是撒梅人服饰最具特色的地方。“鸡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在表面上绣上各种花卉,有的还用无数个银泡镶边。鸡冠帽戴在姑娘头上,银光闪闪,光彩有夺目。把勤劳的撒梅姑娘打扮得更加婀娜多姿。  关于“鸡冠帽”的由来有1个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有1对人人羡慕的彝族情侣,姑娘美丽善良,小伙勤劳勇敢,他们整天形影不离,白天1起上山牧羊,晚上1起和伙伴们对歌跳舞。不但人人羡慕这对人间鸳鸯,森林中的魔王也在妒忌他们的爱情,发誓要将他们拆散。在1个月夜里,当他们在森林里约会时,魔王找到了下手的机会。小伙为了保护姑娘,而勇敢地与魔王搏斗,不幸惨遭杀害。姑娘也机智地逃走,在明亮的星星和月亮的指引下,姑娘逃到了1个山寨,魔王1直紧追不放,这时山寨中的雄鸡突然鸣叫,叫声吓跑了魔王,姑娘得以幸免。聪明的姑娘悟出魔王惧怕雄鸡的鸣叫,于是她抱起1只雄鸡跑回森林,在雄鸡的叫声中,她的情人居然复活了。从此,魔王不敢再来招惹他们。不久姑娘与小伙结为了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  于是雄鸡驱魔的传说在彝族撒梅人中广泛流传,姑娘把象征吉祥幸福的“鸡冠帽”戴在头上,希望雄鸡永远保护自己,镶在帽上的银泡代表的是星星和月亮,表示前途光明。“鸡冠帽”寄托着撒梅姑娘对幸福的向往,同时它也把撒梅姑娘装扮得更加娇艳动人。云南彝族【云南彝族服饰】  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云南省全省都有分布。由于其支系众多,支系间由于地域的差别,其服饰也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各具特色。以下所介绍的是部分云南彝族服饰。  彝族的绣花衣  云南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此外,彝族妇女还喜欢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摆、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作为别出心裁的装饰。  挑花刺绣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彝族妇女几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绣的能手,她们从小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绣花、挑花、补花的技巧,学习平绣、绉绣、缠绣、帖绣等针法。彝族姑娘的嫁衣,是彝族长辈和小伙衡量姑娘才能的标志。彝族姑娘若不会绣花或绣得不好,就算人长得再漂亮,也难找到如意郎君。彝族妇女的服饰从头到脚都有各式各样的绣花,每1朵花都是1件精美的工艺品,都值得作为民族刺绣标本去研究它,去保存它。纳西族【纳西族披星戴月】  纳西族是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地区的1个古老民族,他们的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披星戴月”衣。  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宽腰大袖,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背披披肓。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净、硝白,而后缝制而成的,然后在披肩上绣上两条白布带,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7颗闪亮的星星围着1轮明月,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披星戴月”衣即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古时,纳西族男子多外出经商,生产劳动的担子全落在纳西族妇女肩上,她们起早贪黑的劳作还是无法将活干完,于是就把星星月亮绣在披肩上,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长生,白天黑夜干活忙”了。看见纳西族女子穿着“披星戴月”衣,您是不是觉得她们很美丽很勤劳呢?  景颇族【景颇族】  景颇族也是云南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景颇族的服饰风格粗犷豪放。景颇族男子多穿黑色圆领对襟上衣,下身着短而宽大的黑裤,包黑布或白布头巾,头巾两边以彩色小绒球作为装饰。出门时肩上挂筒帕,腰间挎长刀,简直就是1个气宇轩昂、矫勇彪悍的武士。景颇族女子多穿着黑色对襟或左衽短上衣,下着黑红相间的统裙,用黑色布条缠腿,节日喜庆时,盛装的女子上衣上都镶有很多的大银泡,领上佩戴

6、7个银项圈和1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1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行走舞动时,银饰叮珰作响,别有1番韵味。  许多景颇女子还将藤圈涂上红色或黑色的漆,围在腰间,来装扮自己,她们认为谁的藤圈越多谁就越美,这可是1种独特的审美观。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些?



4、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哪些?

白、哈尼、壮、傣、苗、保僚、回、拉怙、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彝 我也喜欢那里啊。我给你介绍以下啊。西双版纳名称的由来 西双版纳,是1句傣语。4个字中,有3个数词,1个名词。傣语的西、双、版3字,译成汉语是十、

2、千;纳,是个名词,意为田。1些介绍西双版纳情况的文章,按字义将西双版纳译为十2千田。十2千田,奇怪不奇怪?十千为1万,十2千应该是1万2千,怎么不叫1万2千田,偏叫十2千田呢?要知道其中的奥秘,就得讲讲“西双”这个数词的由来。 西双版纳,古代叫做勐泐,意思是傣泐居住的地方。傣泐,是傣族的1个支系,汉语称为水傣,主要聚居地是如今的西双版纳。据傣文历史资料《泐西双邦》1书记载,勐泐地方古代分布着邦荒、邦帕、邦罕、邦洛、邦绍、邦黑、邦兰、邦莫、邦盖、邦陇、邦赖等十2个傣泐部落。这十2个傣泐部落,为与其它民族争夺平坝,结成了1个称为“泐西双邦”的部落联盟组织。十2个部落的首领分别组成部落联盟组织泐西双邦的“昆细昆别”即4大臣与8大臣。这十2个大臣,分头管理各种事务。《泐西双邦》还记载说,傣泐王已由天王封委、由后裔继承王位。有1代傣泐王突然逝世,后裔却远在异国他乡。机智勇敢的几达沙里,受众人委托,带着十2个勇士去找寻、恭迎王室后裔回乡继承王位。他们历尽辛苦,把王室后裔接回勐泐,辅佐他登基继位,并用计除掉了他的政敌召真罕,使那位名为召苏婉纳波龙的王室后裔稳坐王位。由于几达沙里及手下十2名勇士辅佐傣王有功,被分封管理十2个邦,并允许他们建立领地——勐和称为景的城池。从此以后,傣泐地方便出现了西双景(十2个城池)和众多的勐,勐的首领称为召勐(意为1个地方之主)。 傣历522年(公元1160年),年仅32岁的帕雅真征服了各勐,在勐泐地方建立了景陇金殿王国(又名勐泐国)。宋朝皇帝遣使至景陇(今景洪)颁发虎头金印,命为1方之主,称为景陇金殿王国至尊佛主。明朝年间,朝廷在勐泐地方设立了宣慰使司,统辖勐泐地区各勐。傣历944年,与缅王联姻的第3十3代宣慰使召应勐,为替爱妻氵力 苏宛纳巴读玛备办返乡探望父母的礼品,将所辖的3十多个勐(有说1百余个勐者)和十2个火圈(统治山区民族的机构)合并成十2(西双)个承办礼品的单位,各办1份礼物,让氵力 苏宛纳巴读玛带回故乡晋献父母。从此,所有田赋、贡品,均以十2份为单位承办,并将合并以后的田赋机械叫做版纳。 西双版纳的西双,起自古代的西双邦、西双景。版纳则始自召应勐为备办礼物而将勐和火圈合并为十2个单位。版纳,实际上是合并田赋。古代的西双版纳,是经过合并的十2个田赋单位或政权机构。傣语的“版”是个多义词,可译为千,可译为缠裹、联合、合并,并不仅仅是千。版纳,也不仅可译为千田,还可意译为合并田赋或合并水田。当年召应勐并成的西双版纳,分别为

1、版纳景洪(包括景洪、勐罕两勐);

2、版纳勐遮(包括勐遮、景鲁、勐匡、勐阿4个勐);

3、版纳勐混(包括勐混、勐板两勐);

4、版纳勐海(包括勐海、景真两勐);

5、版纳景洛(包括打洛、勐满、勐昂、朗勒4个勐);

6、版纳勐腊(包括勐腊、勐伴两勐);

7、版纳勐很(包括勐很、勐旺两勐);

8、版纳勐拉(包括勐拉、勐往两勐);

9、版纳勐捧(包括勐棒、勐满、勐润3个勐);1

0、版纳勐乌(包括乌岱、乌勒两勐);(11)版纳景董(包括景董、磨腊、易武、倚邦4个勐);(12)版纳勐龙。 自召应勐将勐并成西双版纳以后,西双版纳的辖区范围和各个版纳下辖的勐不断地调整变更,但西双版纳的名称始终未变。民国年间在今景洪设立“普思沿边十2版纳”的名称。历史上的西双版纳,是车里宣慰使司统辖下的十2个提供贡赋的行政机械。 1953年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时,各族代表认为“版纳”具有“波海咪纳版塔南干”(各族人民大团结)之意,1致同意沿用西双版纳作为自治州的州名。如今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下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辖区面积19124.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966.29公里,其中:中老段为677.8公里,中缅段为288.49公里。有国家级口岸3个,省级口岸1个,有6条公路,1条水路与老挝、缅甸相通,形成水、陆、空全方位开放的立体口岸网络,是面向东南亚的开放大道。州内人口约83万,傣族占28.2%,汉族占25%,哈尼族占19.04%,其它少数民族占24.76%,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总数的78.4%。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之最 少数民族风情风俗最集中的景点——云南民族村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独龙族 中国最怪的村——蜂岩洞村 影响面最大的节日——傣族泼水节 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白族3月街 最惊险的少数民族节日——僳僳族刀杆节(上刀山、下火海) 最隆重的少数民族舞会——景颇族的目瑙纵歌 最有名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最有名气斗牛节——苗族斗牛会 中国最长的宴席——哈尼族长街宴 最有民族特色的礼节——基诺族的成人礼 最奇特的恋爱场所——姑娘房 最有趣的情书——鲜花 最古老的情书——来苏 最委婉的说亲方式——讨谷种 最优雅的恋爱方式——以琵琶、口弦传情 世界最古老的婚姻习俗之1——阿夏婚 最奇特的婚俗——抢亲 最俭朴的婚礼——劳动 最独特的离婚仪式——设宴请客 最有趣的离婚证书——木片 最奇特的书信——以物代言 最崇敬火塘的民族——哈尼族 最讲礼貌的民族——怒族 最喜欢拔眉毛的民族——瑶族 最喜欢戴耳环的民族——基诺族 最有趣的习俗——半夜搬家 喝酒方式最奇特的人——克木人 最奇特的捕鱼工具——景颇族长刀 最高强的狩猎方式——空手捕猎 最善于养鹰捕猎的民族——纳西族。

云南少数民族食花文化浅析



5、云南少数民族食花文化浅析

鲜花入馔,古已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养生家、道家、佛家,出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就常以菊花为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天然花园”的称誉,鲜花入馔更是普遍,民谚“云南十8怪”中的1怪:“鲜花当蔬菜”当指此。

1、食花文化的起源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哈尼族在大迁徙中过着动荡不安的日子,眼看所剩的食物越来越少,全族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为了保全大家的性命,有1个叫遮努的年轻人跑到原始森林中尝百草,他把植物分为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两种。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哈尼族的人民就是靠着遮努的经验和这些野菜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然而不幸的是,遮努却因误食野魔芋中毒身亡。从此,对花的认识、采集和食用成了哈尼族饮食的1大特色,并形成了以吃芭蕉花为特征的哈尼族食花文化。 居住在云南西北部丽江1带的纳西族,有着悠久的食花文化,在闻名于世的《东巴经》中就描述了纳西先民对自然界的认知是从花开始的。春天,纳西先民们看到满山遍野山花烂漫,牛、羊却只选择开白花的草棵吃,而且个个长得膘肥体壮,于是他们知道了开白花的植物不仅可以吃,还很有营养。当他们看到动物因误吃了开绿花的植物而中毒、口吐白沫、摔倒在地的时候,便认识到开绿花的植物是有毒的。尤其令纳西先民们惊奇的是,有些中了毒的牛、羊缓过来后就4处去寻找开红花的植物吃,结果这些牛、羊又慢慢好了起来,于是他们便了解了开红花的植物是能用来医治病痛的。大量的关于植物利用的民族传统知识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云南食花文化。

2、食花植物 云南是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共310种,分布云南省全境,其中61种为云南特有。杜鹃花在云南少数民族的食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知有大白花杜鹃、高尚杜鹃、大花杜鹃、云上杜鹃等15种杜鹃花在白、彝、纳西等民族中被当作蔬菜食用。1般在每年的4~6月进行采集,采用煮、浸等方式去掉原来的苦涩味,由此烹饪出来的杜鹃花菜肴具有特殊风味。在被誉为“杜鹃花王国”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分布着约180种5颜6色的杜鹃花。当地的白族群众对杜鹃花的毒性早有认识,称其为“毒花”,并认为其花色越深毒性越大。因此,当地盛产的花色洁白,花冠大而肉质的大白花杜鹃,是最受欢迎的食用花卉。 白花羊蹄甲为豆科高大乔木,广泛分布于云南的热带森林地区。当地俗称大白花树,其花有如大型兰花,为纯白色或略带粉色斑点。云南热带地区的1些少数民族,如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和布朗族用白花树的花作蔬菜食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傣族称白花树为“Mai-Xiu-Bu”,哈尼族称为“Pu-Pia”,其新鲜花可以拌上辣酱作凉菜,也可以与生姜抄食,或者是做汤。鲜花味略甜,无苦味。白花树的许多部分均可食用,包括花芽、雄蕊,甚至嫩果荚也可以食用。 云南石梓为鞭草科高大乔木,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每年4月,满树金花,非常美丽,是傣族最具特色的传统食用花卉。傣族人在每年的傣历新年“泼水节”都用石梓花来做传统吉庆糍粑,傣语“考糯索”,是1种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吃的传统食物。在云南石梓盛花期,他们采集大量的鲜花,把它晒干碾成粉末备用。过年时用此花的粉末与糯米和红糖1起加工成糍粑。 芭蕉花,尤其是野生的芭蕉花也是云南南部常见的食用花卉,这种花只要稍加加工便成了美味佳肴。但有意思的是这种植物的果实反倒不能吃,这实在是1种非常特殊的现象。 鼠麴草是居住在云南思茅墨江地区的彝族、哈尼族所喜爱的食用花卉。每年春节时节,用新鲜鼠麴草花和入糯米粉中,加上红糖1起加工成糍粑。也可在盛花期采集大量的鲜花,晒干后备用。

3、食花文化与民俗 云南许多民族认为花是昌盛的象征,代表了爱情、生育生殖和生产力,既是原有生命的顶峰,又是1个新生命的开始。在彝族的图腾崇拜中,除虎图腾外还崇拜马缨花和山茶花等。彝族崇拜马缨花(又称马缨杜鹃),是因为马缨花被看作是彝族的祖先或是彝祖的救命恩人,是“花神”、“送子神”,也是青年男女的定情物。山茶花在彝族中被看作是“佛花”或“神花”,也是爱情的象征。 景颇族的婚丧嫁娶、节日歌舞等各种仪式,都是食花文化传承的重要时刻。时至今日,景颇族的婚礼中仍保留有采集植物和过草桥的风俗;景颇人在给亡魂祭献时还有用芋头作供品及在坟上画芋的习惯,以纪念其祖先栽芋的功绩;而1年1度的春季“采花节”,更是景颇族男女青年交流感情,求婚择偶的好机会;甚至在景颇族过“新米节”时,也还保留有在盛新米的背篓周围插上几株鲜花的传统。 拉祜族是1个崇拜花的民族,姑娘都喜欢采摘鲜花戴在头上,或者用彩色的线做成头花配戴。拉祜族的食用花卉知识是凭藉其祖先对自然的认识,1代又1代地传承下来。在拉祜族聚居的澜沧县糯福乡南段村山寨,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拉祜族先民对周边生存环境的认识和对大自然给予的传统文化,以及原始的民族风俗习惯。他们至今还信仰多神,供奉“厄霞”---传说中主宰万物的大神,以及崇拜祖先。在山寨的后山上,建盖有祭祀用的祖先庙,在庙中的祭桩上,供奉着用纸剪的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能够食用的植物的花和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花,比如谷子花、包谷花、南瓜花以及太阳花、月亮花,甚至于各种各样象征性的花。拉祜族人民认为生命源于这些花而得以延续,因为开花就会结果,所以要信奉它们、供奉它们、祭拜它们。 傣族、佤族、基诺族都有吃“黄饭”的传统。春耕大忙前的“黄饭节”是1个重大节日,既表示农忙季节的到来,又表达了对丰收的祝愿。先用晒干的染饭花的花序熬成汁液,然后将糯米放在里面泡几个小时后滤去水分,再放在木甑里蒸熟,金黄色香喷喷的“黄饭”就做成了。这些金黄色的米饭还常用于宗教、节日庆典、祭祀供奉之用。

4、花卉资源开发利用 科学研究表明,可食用花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氨基酸,以及人体所需的维生素A、B、C、E和多种微量矿物质元素Fe、Mg、Zn、K等,还含有酶、激素、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有效地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所以食用花卉具有“绿色黄金”、“全能营养库”、“微型营养库”之称。因此,鲜花食品、饮品和食品添加剂市场广阔。 我国素来提倡“药食同源”,许多花卉既可食用又能入药,用它们做成保健品,可祛病强身。如金银花加水蒸馏,可制成金银花露,气味清香,具有良好的清暑解毒作用;菊花茶能生津润喉,清肝明日;茉莉花茶能滋阴养胃,平肝解郁,解疮毒,治目赤疼痛;木槿花茶可补血、凉血解毒等。 许多花卉具有天然的药用功效。如千日红能治疗气喘、小儿夜啼、支气管炎、百日咳等;白兰花具有利尿化浊、止咳化痰的功效;百合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通利大小便的功效;食用仙人掌具有利尿作用,是肾炎、糖尿病人的理想疗效食物。总之,随着食品科学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批鲜为人知的食用花卉将被发掘出来,为人类健康服务。

云南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服饰如何?



6、云南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服饰如何?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 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 其中白.哈尼.傣.纳西.僳僳.拉估.佤.景颇.布朗.阿昌.怒.普米.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省独有。 云南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变的立体气候,决定了云南民族的服装和装饰品必然绚丽多彩,蔚为大观。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是民族文物的1个重要门类,从不同的服饰,可以识别出不同的民族,可以了解其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从民族服饰上还可以看到各民族的节庆,婚丧、宗教信仰、礼仪等习俗,夸张1点说,1套民族服饰简直就是1个农族的缩影和小百科全书。 1个民族为加强其内部的凝聚力,使族人更加亲密无间,每个成员都坚持穿用老祖先传下来的传统服饰,就是强化这种感情与观念的有效手段之1。而这种传承至今、历久不衰的传统服饰,正是1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生存、发展而艰苦奋斗的那种顽强的斗争精神的物化。它是1种群体意识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集体表象。

1、彝族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6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凉山型主要流行于4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11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1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1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3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多在腰际佩挂13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5色飘带,用于盛物。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用黑、红、黄等色,其工艺可用挑、绣、镶、滚等多种技法,火镰、羊角、蕨芨草等图案是其传统纹样,下分依诺、圣乍、所底3个样式。 乌蒙山型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色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又可分为威宁式和盘龙式。红河型本型男装各地基本1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滇东南型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3式。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2、傣族 傣族有水傣、旱傣、花腰傣等多种分支,各自的服饰均有不同,以水傣服 装最为人们喜爱。傣族女子身材大多苗条,上身穿浅色或鲜艳的紧身袖短衫,下穿花筒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青年女子,1般不缠包头,而是挽1个发髻,中老年妇女多缠头巾,妇女的服装多用各种花纹、彩色丝绸或花布制作,色彩鲜艳美丽。男子1般穿无领对襟短上衣,下穿长裤,冬季披毛毯,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巾,头巾1端垂在右侧。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1样,5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1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1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1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1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1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1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1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3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1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1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1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1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 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1根精致银腰带。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她们仿佛1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 傣族是云南省物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傣族服饰不仅给人1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3、纳西族 纳西族分散在滇西北1带,丽江1带的纳西族,男子的服装和汉族的相似,以对襟上衣、长裤为主。妇女上身穿长褂子,外罩皮坎肩或布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特别突出的是妇女身上披的羊毛披肩,披肩上缀有7星装饰,故名"7星披肩"。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所穿服装和藏族类似,头戴色彩对比鲜明的窄条发带,穿黑色长袍,在边缘装饰两条颜色不同的宽边,有的在饰边上绣有几何图案,用彩条布做腰带。 纳西女子服饰分为两类:第1种主要分布在丽江1带,穿着的人数较多。她们留发编辫,戴帽子或顶头帕。1般上身内穿立领右袄上衣,前幅短,后幅长,布纽、宽腰、长袖。外罩1件用棉布或毛质布料、灯心绒制成的右袄圆领坎肩。系围腰或搭裙,背披7星羊皮背饰;下着深色长裤,穿绣花鞋、布鞋或胶鞋。第2种见于中甸当地纳西族女子。她们留长发,束于脑后或编成长辫,上饰有花纹的圆形银牌。上身穿开长衩的搭襟白色麻布长衣,襟边为黑色并有彩绣,腰系黑底绣彩格且毛线穗饰的腰带。下着长裤和有彩色条纹的长百褶裙,背披白羊毛山羊皮,穿靴或毡靴。纳西女性还普遍喜戴饰品,如耳环、戒指、手镯等。 又称为“披星戴月”“7星羊披”,它是由绵羊皮制作而成。首先硝皮,使其柔软色白后裁剪成蛙身形状并与人背大小相当,“蛙头”朝下,在其正上方缝1块1米长,3十余厘米宽的黑丝绒,在披肩下接背带处,是两个缝上去的直径约3寸的圆形图案,下面几寸处再用5彩丝线绣上7个直径约1寸的圆形图案,称为“7星”,7星中心钉有两条细带。然后再用1对绣有蝴蝶纹饰的17厘米长、5厘米宽左右的白布做背带,就成为独具特色的羊皮背饰。 对羊皮背饰图案的形成,有不同的传说。其1认为:缀在羊皮上面的大圆图案,左圈代表太阳,右圈代表月亮,7个小圆则代表7颗星星,因而被称为“披星戴月”。寓纳西族妇女的辛勤。其2认为:纳西族东巴经及民间口头传说中都有纳西人在古时很崇拜青蛙,将其视为本民族的图腾,把羊皮剪成蛙体形状,表现的是纳西族对图腾的信仰崇拜。同时,蛙有较强的生育能力,反映在服饰上是强调妇女的生育观。 纳西族男子的穿着简洁,大致也分为两种情况,丽江1带的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上身内穿麻布或棉布衣,外穿羊皮坎肩或披羊毛毡,下着深色长裤,束腰带,穿布鞋或皮鞋。中甸3坝1带的纳西族男子上着右袄或对襟长袖衣,衣长及腹,缠红布包头,下穿麻布长裤。 “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古时,纳西族男子多外出经商,生产劳动的担子全落在纳西族妇女肩上,她们起早贪黑的劳作还是无法将活干完,于是就把星星月亮绣在披肩上,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长生,白天黑夜干活忙”了。看见纳西族女子穿着“披星戴月”衣,您是不是觉得她们很美丽很勤劳呢? 纳西族是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地区的1个古老民族,他们的服饰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披星戴月”衣。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宽腰大袖,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背披披肓。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净、硝白,而后缝制而成的,然后在披肩上绣上两条白布带,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看上去犹如7颗闪亮的星星围着1轮明月,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 纳西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是女子服饰中的羊皮背饰是纳西族所特有的。纳西族服饰最早是用羊皮和兽皮制作。清乾隆《丽江府志略》载:纳西族“男子头绾2髻,旁剃其发,名为3搭头,耳坠绿珠,腰挟短刀,膝下缠以毡片,4时着羊裘,妇人结高髻于顶前,戴尖帽,耳坠大环,服短衣,拖长裙,覆羊皮,缀饰锦绣金珠相夸耀。”到清光绪间《丽江府志摘》载:“男子剃发戴帽,长领布衣,妇人结高髻或戴黑漆尖帽,短衣长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服饰也在不断的变化。 这些事实说明,从整体上看,我国各民族传统服饰均保持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就连那些长期相互为邻、交叉居住的兄弟民族,其服饰十分接近,其差别细微到外界人无法察觉的程度,他们各自的特点也是十分清楚的。 1个民族的富有特色的传统服饰,对于别的民族,是1种区别的标志;而对于本民族,却是互相认同的旗帜、结成整体的纽带。而这1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的遗传而形成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模式。这种凝聚力,是1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本能。不能设想,如果没有这种凝聚力,1个民族,特别是弱小的民族,怎么能够在强族如林的条件下走过那漫长的、艰苦的历史过程并得以顽强地生存下来?。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