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祝酒歌,明永冰川美句

什么是祝酒歌



1、什么是祝酒歌

在中国艺术史上,以酒为题材的酒文、酒赋、酒诗数不胜数,但以歌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酒题材作品,只有汉乐府中的《鼓吹曲辞·将进酒》《4厢乐歌·上寿酒歌》《清商曲辞·宴酒篇》《杂曲歌辞·饮酒乐》等。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至今尚流传着丰富的“祝酒歌”。每当贵客光临、节日庆典、婚嫁礼仪、重大祭祀,热情豪爽的少数民族常常唱起欢快的“祝酒歌”,营造出热烈的喜庆气氛。 彝族欢迎客人的形式是喝“转转酒”,并咏唱歌谣《有酒1人喝1口》。他们唱道:“彝家的祖祖辈辈,自古心胸开阔。我们喜好白酒,我们尊重贵客。哪怕只有1口酒,我们都要1人吃1半,我们都要1人喝1口。”彝族兄弟的真诚、豪爽和坦荡,溢于字里行间,令人热血沸腾、心神向往。 傣族喜欢饮用度数较低的米酒,其“祝酒歌”细腻、委婉、但亦情真意切,沁人肺腑。唱道:“我的贵客,我的朋友,请你接酒!1碗见面的酒,欢喜的酒,深情的酒,思念的酒!把酒和血流在1起,让心和心1起跳动!” 在云南拉祜族地区,婚礼非常简朴,其唯1的食品就是酒,而唯1的礼仪就是请老人唱《祝酒歌》、为新郎和新娘拴红线。老人边饮酒边缓缓唱道:“你们结婚,是天地之合,不是随便玩玩。你们要互相关心,生儿育女,永不分离。”质朴、率直的祝酒歌,唱出了人们对新婚夫妇的真诚祝愿和美好希望。 在怒江大峡谷,怒族的传统节日鲜花节可以说就是全寨欢聚饮酒的时刻。人们趁着酒兴咏唱歌谣,翩翩起舞。怒族酒歌云:“勤劳有欢乐,劳动带来酒。喝酒又唱歌,怒族有欢乐。” 哈尼族在过“卡奴抽扎节”(意为喝新谷酒)时咏唱的《祝酒歌》说:“像黄牛寻找野火烧山后发出的青草,喝1口喷香醉人的美酒。红红的竹筷掠黄缮,花花的杯子盛美酒。祝丰收的粮食堆成山,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甚至在宗教祭祀活动中,1些少数民族总也要唱着“祝酒歌”,向神灵献上1杯杯美酒。在彝族,有专门在祭献诸神时咏诵的《献酒经》,讲述给诸神献酒的种种灵验。 此外,尚有分别祭祀文神、武神、交易神、福神、财神、倚荣神等各神祗的专门化的各种《献酒经》。在祭祝活动中献酒、唱献酒歌,既娱了神,更娱了人。真可谓人神同乐,其乐融融。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饮酒习俗与其艺术有着十分密切而内在的联系。通过其饮酒习俗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体验到少数民族那炽热坦荡和豪迈奔放的审美情感、追求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和真诚友爱的社会关系和审美理想、直抒胸臆和质朴无华的审美形式。

明永冰川美句



2、明永冰川美句

明永冰川是云南省最大、最长和末端海拔最低的山谷冰川,是卡瓦格博峰下其中1条长长的冰。明永冰川位于云南迪庆(香格里拉)德钦县梅里雪山山群“卡瓦格博峰“下,这是1条低纬度热带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山顶冰雪终年不化。是丽江旅游线路中最为经典的户外徒步线路之1。它所处的雪线低,气温高,消融快,靠降水而生存,因而它的运动速度也快。明永冰川藏语称“明永恰”,“明永”是冰川下1村寨得名字,“洽”是冰川融化的水之意。“明永”即火盆,因该村4周山峦起伏,气候温和而得名。明永冰川(5张)整个冰川南北延伸约5km,东西宽约3km,呈1个巨大的冰雪凹地,夏季晴天,冰雪融水汇集成湖。在明永冰川的南侧,为1条北东走向的山岭,有几个残留的山顶面,向北东倾斜,其海拔约为5500m。平顶山岭上覆盖冰雪形成1个冰帽,西坡冰雪流入明永冰川大粒雪盆南侧的冰雪走廊,北坡冰雪流人悬崖下形成了5个悬冰川和再生冰川.因此,明永河谷上源冰川类型多样,明永冰川本身,其冰面地貌形态亦千变万化,构成了滇西北独特的冰川奇观。明永冰川千年古雪灿燃亘古的恋情,云雾弥漫掩住历史的门扉,大地扭结,托出岁月的深渊。3江并流,涮走了烟云,带去了流沙,淘尽了污浊,孕育出如莲的美景。这里,歌声喂养着小鸟,少女的流盼梳理着花朵;阳光抚摸每1道生命的年轮;蜜蜂的歌声,蝴蝶的翔舞, 沉醉了过往的山风,天鹅的翅膀将蓝天的白云剪成花环。永不败落的鲜花是山谷的笑容;悠悠鹿群作美女的散步,呼啸山鹰是云中的音符;山间的牦牛,像大地的纽扣。狼毒花燃烧了自己,也点燃了原野;钟情鸟不再呼唤,恬静的梦中没有阴影。这里,格桑花是雪山的花边,寺院的晚钟,送来祝福的温馨,如慈母的呼声。骏马、帐篷、炊烟、奶茶,将人生过滤得纯净香醇;森林、流云、湖光、雪山,洗涤尽人世的喧嚣。天高了,地宽了,水长了,视野中满溢着远古的倩影。情歌软软 的,山歌绵绵的,连酒歌都是细细的。

怒族的节日和故事有哪些?



3、怒族的节日和故事有哪些?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1。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简称贡山县)、福贡县、泸水县及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简称兰坪县)。此外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及西藏的察隅县也有少量怒族分布。怒族是该族的自称,另外还有“怒苏”、“阿怒”、“阿龙”等自称,后统称为怒族。 怒族传统节日有春节、鲜花节(农历3月十5)、祭谷神节(农历十2月2十9)和祭山林节。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时间为每年农历的十2月底至正月,节期15天。每到腊月末,家家都要清扫庭院,除净火塘中的余灰,并用松枝装饰门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种器皿铺上1层绿松毛(松树叶),象征去旧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团圆饭。初1凌晨,年轻的小伙子要抢先去井里打吉祥水,并给长辈拜年请安,长辈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进行招待。烧好的第1顿饭要先给牛和狗分出1份面饼和肉汤,因牛不吃荤,主人要用手掰开牛的双唇灌进去。过年期间,杀猪宰羊,要相互送礼,邀乡里亲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丰盛,情趣盎然。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1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3月十5日至十7日。节日这天1早,怒族群众穿上盛装,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1束束鲜花,前往村寨附近的溶洞去祭祀,朝拜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仙女”——阿茸,并举行聚餐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边吃边喝、边唱边跳,整个山谷都沉浸在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中。关于鲜花节的来历,还有1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怒家山寨有1个勤劳、聪明而又美丽的姑娘阿茸,她不辞艰辛,劈开了高黎贡山,引来了泉水,使常年干旱、荒芜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浇灌,使两岸的岩石变成了沃土,荒山变成了绿野,可是她却被可恶的头人烧死在高黎贡山的山洞里。这1天是农历3月十5日,时值阳春3月,怒江两岸鲜花怒放,怒族人民为了纪念阿茸,便将这1天定为鲜花节,以此来纪念他们崇敬、热爱的阿茸。”山林节:居住在云南省兰坪县菟峨区的怒族(自称“若柔”人)为祭祀树林而过的节日。节期1般在树木枝叶茂盛的

6、7月间举行。祭礼时要阖族参加,并排除其他民族的成员。他们集中到山上1片被视为“神林”的树林前,由巫师主持,杀黑羊祭祀,求神保护森林,免除各种虫灾、火灾等危害,使林木长得树高干粗。祭毕,就地烹羊同享。吉佳姆节:怒族最热闹的节日。吉佳姆。怒语译意,是过年之意。节期在每年秋收之后,1般要过15天。节日里,村村寨寨烤酒杀猪,歌舞通宵达旦。在节日期间,又以杀年猪后的头1天为节日最欢乐的1天。这1天,姑娘们打扮1新,身着绣有花边的衣裙,佩戴站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串成的胸饰。小伙子们也全身新装,手持琵琶,曲调不断反复,曲意不断增加。人们伴随琴声翩翩起舞。屋里的老人们也趁酒兴大唱《酒歌》,祝福后代幸福成长。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1带怒族人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2月2十9日,在这1天要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祝酒歌有什么



4、祝酒歌有什么

在中国艺术史上,以酒为题材的酒文、酒赋、酒诗数不胜数,但以歌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酒题材作品,只有汉乐府中的《鼓吹曲辞·将进酒》《4厢乐歌·上寿酒歌》《清商曲辞·宴酒篇》《杂曲歌辞·饮酒乐》等。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至今尚流传着丰富的“祝酒歌”。每当贵客光临、节日庆典、婚嫁礼仪、重大祭祀,热情豪爽的少数民族常常唱起欢快的“祝酒歌”,营造出热烈的喜庆气氛。 彝族欢迎客人的形式是喝“转转酒”,并咏唱歌谣《有酒1人喝1口》。他们唱道:“彝家的祖祖辈辈,自古心胸开阔。我们喜好白酒,我们尊重贵客。哪怕只有1口酒,我们都要1人吃1半,我们都要1人喝1口。”彝族兄弟的真诚、豪爽和坦荡,溢于字里行间,令人热血沸腾、心神向往。 傣族喜欢饮用度数较低的米酒,其“祝酒歌”细腻、委婉、但亦情真意切,沁人肺腑。唱道:“我的贵客,我的朋友,请你接酒!1碗见面的酒,欢喜的酒,深情的酒,思念的酒!把酒和血流在1起,让心和心1起跳动!” 在云南拉祜族地区,婚礼非常简朴,其唯1的食品就是酒,而唯1的礼仪就是请老人唱《祝酒歌》、为新郎和新娘拴红线。老人边饮酒边缓缓唱道:“你们结婚,是天地之合,不是随便玩玩。你们要互相关心,生儿育女,永不分离。”质朴、率直的祝酒歌,唱出了人们对新婚夫妇的真诚祝愿和美好希望。 在怒江大峡谷,怒族的传统节日鲜花节可以说就是全寨欢聚饮酒的时刻。人们趁着酒兴咏唱歌谣,翩翩起舞。怒族酒歌云:“勤劳有欢乐,劳动带来酒。喝酒又唱歌,怒族有欢乐。” 哈尼族在过“卡奴抽扎节”(意为喝新谷酒)时咏唱的《祝酒歌》说:“像黄牛寻找野火烧山后发出的青草,喝1口喷香醉人的美酒。红红的竹筷掠黄缮,花花的杯子盛美酒。祝丰收的粮食堆成山,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甚至在宗教祭祀活动中,1些少数民族总也要唱着“祝酒歌”,向神灵献上1杯杯美酒。在彝族,有专门在祭献诸神时咏诵的《献酒经》,讲述给诸神献酒的种种灵验。 此外,尚有分别祭祀文神、武神、交易神、福神、财神、倚荣神等各神祗的专门化的各种《献酒经》。在祭祝活动中献酒、唱献酒歌,既娱了神,更娱了人。真可谓人神同乐,其乐融融。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饮酒习俗与其艺术有着十分密切而内在的联系。通过其饮酒习俗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体验到少数民族那炽热坦荡和豪迈奔放的审美情感、追求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和真诚友爱的社会关系和审美理想、直抒胸臆和质朴无华的审美形式。

什么是祝酒歌 有什么来历



5、什么是祝酒歌 有什么来历

在中国艺术史上,以酒为题材的酒文、酒赋、酒诗数不胜数,但以歌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酒题材作品,只有汉乐府中的《鼓吹曲辞·将进酒》《4厢乐歌·上寿酒歌》《清商曲辞·宴酒篇》《杂曲歌辞·饮酒乐》等。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至今尚流传着丰富的“祝酒歌”。每当贵客光临、节日庆典、婚嫁礼仪、重大祭祀,热情豪爽的少数民族常常唱起欢快的“祝酒歌”,营造出热烈的喜庆气氛。   彝族欢迎客人的形式是喝“转转酒”,并咏唱歌谣《有酒1人喝1口》。他们唱道:“彝家的祖祖辈辈,自古心胸开阔。我们喜好白酒,我们尊重贵客。哪怕只有1口酒,我们都要1人吃1半,我们都要1人喝1口。”彝族兄弟的真诚、豪爽和坦荡,溢于字里行间,令人热血沸腾、心神向往。   傣族喜欢饮用度数较低的米酒,其“祝酒歌”细腻、委婉、但亦情真意切,沁人肺腑。唱道:“我的贵客,我的朋友,请你接酒!1碗见面的酒,欢喜的酒,深情的酒,思念的酒!把酒和血流在1起,让心和心1起跳动!”   在云南拉祜族地区,婚礼非常简朴,其唯1的食品就是酒,而唯1的礼仪就是请老人唱《祝酒歌》、为新郎和新娘拴红线。老人边饮酒边缓缓唱道:“你们结婚,是天地之合,不是随便玩玩。你们要互相关心,生儿育女,永不分离。”质朴、率直的祝酒歌,唱出了人们对新婚夫妇的真诚祝愿和美好希望。   在怒江大峡谷,怒族的传统节日鲜花节可以说就是全寨欢聚饮酒的时刻。人们趁着酒兴咏唱歌谣,翩翩起舞。怒族酒歌云:“勤劳有欢乐,劳动带来酒。喝酒又唱歌,怒族有欢乐。”   哈尼族在过“卡奴抽扎节”(意为喝新谷酒)时咏唱的《祝酒歌》说:“像黄牛寻找野火烧山后发出的青草,喝1口喷香醉人的美酒。红红的竹筷掠黄缮,花花的杯子盛美酒。祝丰收的粮食堆成山,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甚至在宗教祭祀活动中,1些少数民族总也要唱着“祝酒歌”,向神灵献上1杯杯美酒。在彝族,有专门在祭献诸神时咏诵的《献酒经》,讲述给诸神献酒的种种灵验。   此外,尚有分别祭祀文神、武神、交易神、福神、财神、倚荣神等各神祗的专门化的各种《献酒经》。在祭祝活动中献酒、唱献酒歌,既娱了神,更娱了人。真可谓人神同乐,其乐融融。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饮酒习俗与其艺术有着十分密切而内在的联系。通过其饮酒习俗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体验到少数民族那炽热坦荡和豪迈奔放的审美情感、追求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和真诚友爱的社会关系和审美理想、直抒胸臆和质朴无华的审美形式。

我们中国有那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写7个)



6、我们中国有那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写7个)

无字“情书”在云南景颇族,男女青年谈恋爱时,常以1些植物叶子作“情书”。此“情书”虽无文字,含义却很明确。1种叫“蒲榭”的叶子表示:“无论你躲到哪里,我都会拉你出来玩”;“石根哈”的叶子表示:“我诚恳的向你求爱,千万别拒绝我”;“木克”的叶子表示:“咱俩发誓永远相爱,决不变心”;如果收到对方的“莫那”叶子,那就等于说:“我不能与你在1起,不然别人会笑话我。”这就意味着被对方婉言拒绝了。哈尼族男女谈情说爱时,小伙子则先送1束鲜花给姑娘,然后姑娘回送1束。如果收到的花是单数,表示女方同意谈下来;如果是双数,则表示拒绝男方的求爱。凿 壁 谈 婚聚居在贵州荔波的黑裤瑶族人,当女孩子长到十

6、7岁时,父母即安排其单独住进大门边的“谈婚房”里。“谈婚房”靠外面的板壁上凿1小孔,叫“谈婚洞”。看中女孩子的小伙子在半夜3更叫醒女方,2人对着“谈婚洞”,隔壁谈情说爱。若女孩中意,可以继续谈婚论嫁;否则,即算告吹。婚前“实习”台湾阿美族男女恋爱1段时日后,女方自愿到男方家劳动1段时间,名曰“米达别”,意为成亲前的1个难关。这1习俗,源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按惯例,阿美人的家庭经济生活及家务均由家庭主妇负责,婚前女方先到男家“实习”,既能巩固爱情,又可检验与锻炼女孩当家理财的能力。“实习”期间,女方与男家同吃同劳动,但住宿回自家。“实习”时间长短,由男家决定,23个月至1年不等,如经“实习”男家不中意,必须提出充足理由并付1定酬劳。但此类情况极少,绝大多数都能顺利过关,结成姻缘。男子“出嫁”广西的西林、田林1带边远山区,迄今仍沿袭着古老的“入赘”习俗,即男子嫁至女家,儿女随母姓。即便儿女齐全之人家,也情愿把儿子“嫁出”去,招婿上门。“招婿”婚姻,男方不备“嫁”妆,结婚所需1切,均由女方置办。结婚当晚,须按女方姓氏给女婿更名改姓,女婿与女方同辈称兄道弟,禁忌“姐夫”、“妹夫”1类称谓。酒 歌 迎 亲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与广西龙胜1些地方,苗族青年结婚,双方需各聘1名歌郎,在女方家中唱酒歌。酒歌有固定曲调与成套歌词,共3百6十行,1万5千余字,分9大部分,1般要唱1天1晚。1为“拦门歌”,男女方歌郎在山寨门前互陈自歉与谢辞;2为“十切”,双方对唱十段,反映本寨本族习俗;3为“么爷进地”,叙述苗族族源与迁徙过程;4为“结亲路”,叙述苗族婚姻的根源及范围;5为“3代根基”,介绍双方祖宗3代概况;6为“凤亲”,介绍结亲过程;7为“过定”,双方歌郎以长辈的口吻对新郎新娘训导;8为“谢主家”,男方歌郎代男家向女家致谢意;9为“龙船歌”,是最精彩部分。每唱1段,大家跟着和起歌尾,场面热闹非常。唱完酒歌,迎亲队伍方能领着新娘欢笑回程。谈“离”变色东北达翰尔族男子娶亲,要迎着初升的太阳去迎娶新娘,象征新的家庭如旭日东升1样,永远幸福美满。达翰尔人把离婚视作非常不吉利之事,可谓谈“离”变色。有俗语说:“写离婚书的那块地方,3年不长草”。如果男方坚持要离婚,须举行仪式。仪式由娘家人主持,丈夫俯伏地上,妻子跨过他的颈,然后在男家的炉灶口和烟囱上缠1块白布,象征丈夫已死,这才算正式离婚了。

相似内容
更多>